為什麼現在的臺灣需要思辨營隊?

vvvcw
Mar 22, 2022

--

在「後追趕」(post catch-up)的年代,台灣社會試圖在教育、教養等領域補償過去的犧牲與空缺。 — 《拚教養》

1994年的「教育改造大遊行」(又稱410大遊行)為始,教改推動小組推動民編版教科書、公布《教育基本法》、鼓勵私人興學,也在2002年起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讓學生入學競爭不再獨尊成績。此後,臺灣教育趨於「市場化」,補習班、實驗教育、私校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也像海浪一波波的衝擊臺灣二十年來的年輕學子們。

站在時代當口,我明白思辨力是我們世代必須具備的能力。而近年臺灣也出現非常多短期營隊主打「思辨社會議題」與「多元背景的同儕交流」,在參加過幾次此種活動,甚至自己投入籌辦營隊的大學生組織後,我發現這些營隊還是有些許差別,便萌生比較之心。除了想知道不同年齡跨度的籌辦團隊舉辦營隊方式有沒有不一樣之處,也想知道這些多元各異的議題探討是否切和年輕世代的需要,或者更大程度是為學員在日後從事領域、參與公共議題指路?

我所知道的,較被大專、高中生所聽聞的有臺大社會系所承辦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簡稱「人社營」)、臺灣領導未來協會(簡稱「LFT」)舉辦的思辨論壇,以及龍應台基金會舉辦的「思學堂」。以下由目的、課程&活動安排、招收學員類型,分別介紹各營隊規劃:

思學堂

始於2021年,由龍應台基金會舉辦。5天4夜的營隊,全額免費(含住宿、部分餐飲),授課地點位於臺東均一實驗中小學以及娜路彎大酒店。旨在鍛鍊思辨能力、為2030年做準備。營隊特色有思辨鍛鍊、永續、民主、科技,以及未來。舉行方式有:講座、辯論、討論、田野、行禪、靜思、交友。招收學員條件有25歲以下、具英文溝通能力。學員須經過書面申請,填寫10組短文題目(約300字,含自傳),再經由線上面試(包含中、英文問答),後篩選出40位學員,入選者須參與每月線上讀書會。

人社營

始於2000年,由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司委臺大社會系承辦,召集跨校跨領域的工作團隊籌辦。營期為暑假期間的14天13夜,全額免費(含食、宿),授課地點位於臺大總區。旨在讓高中生擺脫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刻板印象,期待學員萌生興趣,日後投入相關領域,培育未來社科人才。課程與活動安排包括講師分享相關領域概論、新興研究題目,以及特別專題(2022年新增設,含臺灣飲食文化、流行文化&文化轉譯、人權及正義)。活動規劃有教授研究方法、實作課程,並有每日小組討論時間、須繳交每日課後心得。招收條件為全臺高一學生(含高職、實驗教育生),報名者須填寫3組長文題目(約1000字、含自傳)以及1組短文題目(約300字),並經由實體面試(除2020年因疫情改為線上)篩選出200位學員。

思辨論壇

為LFT舉辦,始於2018年。營期為4天3夜,舉辦地點不定(2022年寒假辦於高雄道騰商務中心),費用為6400元(含住宿)提供臺灣學生接觸西方哲學教育、互動式學習和公共事務討論的機會。討論議題包含能源發展、安寧照護&獨居老人、性別議題、糧食產業&氣候變遷(因現在看沒有公開時程表可查閱,不清楚主題是以什麼方式進行討論)活動則有軟實力工作坊(寫作、系統思考、簡報技巧)、批判性思考培訓、真人圖書館。報名條件為高中生(國三應屆畢業生至高三,含高職、實驗教育生)、填寫線上表單題目(現已查不到)。

上述簡介之後,可再回歸營隊規劃來收攏觀察。

營隊規劃

首先於目的上,三者都提倡與同儕討論、思辨過程,但思學堂更傾向為咫尺可及的2030年做準備、人社營則是專注於讓高中生對人文社科領域不再排斥,甚至產生興趣,而思辨論壇則更加彈性的朝西方開放式教育方向來設計營隊內容。於課程活動上,可看到三個營隊方向更顯歧異。從議題向來看,思學堂多以政府、領導人的角度設計課程,因此常是用長期規劃的角度來看政策過去規劃,以及現在相應調整或展望,關注議題也較偏向急迫但停滯的議題們。人社營則更偏向以研究者視野來看,以線性敘事,或是梳理受訪者脈絡的方式,讓學員同感身受,除專題走向個人日常經驗再詮釋,課表規劃也涵蓋性別、無家者、防疫、政黨選舉、次文化等。而思辨論壇則是鼓勵同儕圍成小組,開口表達想法,議題傾向則是選擇將從未來式轉變成現在進行式的題目,高中生可能也較有在學校接觸經驗。(詢問參加過的友人經驗所得)最後,以學員招收類型來看,三者有重複年齡段。人社營僅招高一學生;思辨論壇徵集高中生;思學堂則是從國中10年級到25歲以下不等皆可參加,而在人數上,也以多到少排序。

而在籌辦人員方面大致可分為三個年齡段,思學堂籌辦方年齡應為25歲至4,50歲不等、人社營籌辦方應為25歲至40歲、思辨論壇籌辦方應為17歲至28歲(高中生到初出社會的大學畢業生)。我認為不同年紀的營隊規劃方的確有自己特別關注的方向,從為高中生well prepare的慢慢去認識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並賦予「說出自己意見」勇氣的思辨論壇;到讓高一學生對人文社科領域的深度廣度兼具,因團體動能推進去探索、反覆辯證的人社營;還有讓各領域專家與學員面對面的以大局者風範回應質疑、擔憂,或是挑戰的思學堂,就像是被放在光譜各端。但這些真的有回應到高中生想了解的議題嗎?觀察高中生跨校對社會議題評論所開設的組織「一六 · 台北」以及北一女校內異議性組織「綠覺醒」可見他們共同關注新課綱、新課綱、轉型正義、國際動盪、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等。雖因個人連續經驗與背景複雜程度使然,無法確切了解學員反饋以及具體成效為何,但這些營隊都有碰觸到年輕世代的迷惘與迫切想了解的事情,卻也或多或少帶入自身覺得「重要」的題目來討論。

後記

提問之後,我嘗試將此些問題放入《拚教養》一書中詮釋,但反而萌生截然不同的感嘅。書中描寫的中產以上階級的家庭與之下的家庭,切割上下本書,內容卻也天差地遠。的確,不管對營隊籌辦方或親職來說,教養都是反思的實作。身為「教導者」,生於臺灣,代間與代內階級流動頻繁,不僅同樣面對世界動盪的快速不確定性,也因人文社會學科放入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討論所產生的衝突而感在推動過程備感艱辛。但若不曾開始做,便不會有改變發生,只得磕磕碰碰的向前摸索、盡力去做,希冀未來的一代能夠對社會貢獻自己心力。而藍佩嘉教授在書中所提及的觀點:「教育現場日益朝向『中產化的趨勢』,背離了『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的目標。」也讓我一再懷疑思辨營隊是否促成階級鴻溝趨大呢?在新自由主義親職(家長努力爭取選擇權以實現對自己子女最優化的教養方式)繁茂的現在,中產階級引領世代教育方向,在栽培未來菁英種子的同時,也用資格審查(書面、面試、金錢條件等)篩選掉了那些本身就不對「思辨」這麼有興趣、或是能力的孩子們。那這是不是,也讓「思辨教育」變成中產階級的特權呢?我很徬徨,卻也在沉澱後,了解到真正臺灣現在需要思辨營隊的原因。正因為思辨教育不只是批判思考,需要考慮正反方意見之外,也要將自己擺到社會結構的各樣位置思考過,在一連串問題、回應質疑、推翻論點再重來之後,才慢慢砌成自己觀點。過程中需要同理心,也需要細膩的觀察、論述能力,這促成很多學生走出教室,嘗試做出一些改變。無論是站在弱勢者身旁,或是在同溫層裡嘗試激起一些漣漪,容納更多異質聲音,使同溫層往「好的」方向增厚、理性討論得以聽到,這些都是面對世界巨變時,不安的我們拉起彼此的手,團結面對的顯現。

(此篇為思學堂會後觀點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