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者計畫|TIFA|釣蝦場的十日談 阮劇團&楊輝

vvvcw
Apr 24, 2022

創作背景本於薄伽丘在十四世紀黑死病橫行的歐洲寫下紀實時代的故事集《十日談》,七女三男在佛羅倫斯郊外別墅避難十天,每天輪流講關於愛慾、機靈才智和命運的故事。阮劇團攜手偶戲演師楊輝揀選一百篇中的十篇故事加以改編,想像現代大疫社會中,一群人於臺灣嘉義鄉間的釣蝦場暢聊「別人的」故事,在荒謬人性背襯下,偷得浮生半日閑。表演內容分成序跋及十場短劇,如創作者所述的流水席或滿漢大餐,鹹淡有度。

推行常民戲劇的阮劇團,鬆綁形式規矩。除了今昔時景對照、將劇場後台移至表演台上之外,也採用複合表演形式,讓人與偶、即時投影,以及偶戲演師透過表情、肢體互表,流暢切換多種表演節奏。節目全程台語放送,會即時翻譯成中文字幕放於台下螢幕。雖然表演與年輕受眾語言銜接,但仍保留部分傳統打鬥片段讓演師自由發揮。(但過於激烈,字幕君通常會癱瘓)而也開放全程攝錄,現場互動氣氛熱烈的不像一般劇場。 當形式即是內容本身,是否可以從上述舉措來討論《釣蝦場的十日談》即使表演手法偏向傳統,但卻如何與觀眾拉近距離?首先,就戲劇現實主義來說,與觀眾互動、開放攝錄是打破「第四面牆」,但並不單只有表演者與觀眾互動,台下觀眾以攝錄呼應附和台上表演,也不再是偷窺者,更可能是藉由攝錄表演,達到參與劇場的真切共感(如同在演唱會時發限動),複製當下傳遞轉傳,加強連結。

而本是野台劇的偶戲被放到戲曲中心的大舞台上,等同要將規模放大,照顧遠方觀眾。驚訝佩服的是,節目邀請到臺灣五路布袋戲流派的大小雕刻裝飾各異的偶與偶師們來表演,有小偶、中型偶、金光偶、古典偶、現代偶,穿插於節目中,無論是情之所到處(舉例惦惦食三碗公半、塞翁失馬)、上達天聽(爛桃花祭解)、又或象徵虛化遙遠以後的劇情(學姊的英雄旅程、夜鷹啼叫之夜等),讓偶與人互動、以偶代人都是有趣的表現方式。藉著大螢幕,人雖在三樓也可以看到演師以聲音(ㄎㄨㄧˋㄎㄠˋ)、表情、肢體無所不用其極的延伸、展現偶之細膩、精巧。於時代映照部分,悠揚的歌劇、帶著鳥嘴面具的瘟疫醫生前來清消,蓮蓬噴灑、煙霧落下的動作始於開頭,也是結尾。

這齣劇,好像劇情並非主打,為的皆是呈現疫情之下,人的共性。十幾分鐘一場,戲來了又走,角色、劇情都不同,致使立體印象建立不足。雖然最後台上的意象是即便釣蝦場因疫情關門,但人們好像又懷抱希望,相信總終會露出曙光。但口號長存舞台,不知「Carpe diem !」 究竟是建立在對世間一切過度失望的傷心欲絕宣言,還是因末日無盡,決定縱情恣意、娛樂至死的致狂高呼呢?

Btw廠商打卡送蝦味先的合作很讚,還有坐三樓只能用IG放大拍,這畫質就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