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靈力具現、開著福音車徵廟公

vvvcw
Jun 15, 2023

--

(我真是太荒謬了,週二要交作業但我以為是週四下午,然後週二當天是去借書看完><….寫完這篇後要交才發現已經過期不能交了,不甘心好書跟我的文字被埋沒所以發來這裡….)

這學期的社甲主題裏,我花最多力氣理解的主題就是「宗教」。我從來不是很有信仰的人,是所謂的哪裡有神就拜一下的泛泛之輩。但又因為信仰,在很多人生選擇上下了判斷。因此這次選擇了林瑋嬪老師的《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來寫讀書心得。此書分為兩個主要部份:鄉村的「神」如何以神像、乩童等物質管道具現靈力也讓民眾忠誠的信仰;當台灣社會往工業化轉型,鄉村人口移居到都市,如何因地制宜的調整原鄉信仰,凝聚、形成新信仰圈。

圖源|Amazon

在讀此書時,我花了很長時間理解前面導論所提的過往理論。像是我覺得Miller提出來的具象化概念(註1)很有趣,也能解釋漢人神明文化裡,武雅士的官僚隱喻觀點,從媽祖從漁村孝女林默娘被封到所謂「天上聖母」;以及影響到現實社會人的使命以及地位,像古有神明托夢才能立大牌坊,現有郭台銘被媽祖托夢選總統。前有Gell從「內在與外在策略」分析神像能動性的來源(註2),後有此書嘗試解釋靈力概念的文化象徵化過程,從擬人化(註3)、地方化(註4)分述。(這邊我覺得更像是韓明士的人性模式(註5))以及解釋不同的靈力具象互補之關係,在跨時限(diachronic)與同時限(synchronic)之間得到動態平衡-神像內蘊,恆久卻靜態;乩童外顯,短暫卻即時。原村信仰在離鄉者分靈後來到都市,由於這群人沒有深厚信仰理論、背景為虔誠相信者創造基礎,在都市的乩童逐漸從過去神明「代言人」的身份轉變成宗教知識的「組織者」與靈力的「創造者」。也因都市人的團體約束力降低,Heelas認為當代宗教是以「主體」的轉向(註6)被傳承、持續相信。

總的來說,這本書在理論與故事上有補足我在社甲上完宗教主題後,感覺還是有些空虛的部分,可以說是經驗不足也可以說是我對宗教基礎知識沒有認知很多,所以體驗沒有這麼深刻。瑋嬪老師用田野紀錄讓我體會到「越在地越國際」是實際存在的。當以觀察態度觀看日常,他就變得非日常;或者日常感還未脫去,只是透過有方法的敘說,使得他者更容易了解我的日常。

因為《靈力具現》是找了三個田野地,我覺得後來接續看的另一本小說可以更好的寫我對《靈力具現》內容的觀察與驗證,是浮果寫的《開著福音車徵廟公》,講述一個宮廟小孩aka文青水果攤的單親爸爸跟他的同性伴侶aka神父,帶著他們的小孩繞遍全台24間宮廟為得徵求他們宮廟的繼任宮主。

圖源|Readmoo

雖然兩本書都沒有驗證涂爾幹討論宗教信仰的面向(Belief, Practice, Supernatural, Organization)但民間信仰在表裡應該是Semi-Religion。他們的前提都是有神存在,先相信有神,再去考慮自己與神的關係以及實作。小說從一間廟公經營到快要倒的廟(信奉鯤鯓池巡府、三太子為前廟開鋒以及其他的客神)出發,神明發在乩童上,要兒子當下一任廟公,但兒子不願,所以開啟了漫漫長途。在決定如何招募廟公時,老乩是「動心」,但是兒子因為不願,擲筊一直沒有答案。於是神父伴侶就用前書所述的都市乩童的方法論,用明確的「是否」取代選擇題,順利確案。他們把神像綁在手轎(輦轎)上要抬轎進廟,不用佈陣五營但也介紹了扶乩,進一個廟前,神父被當地王爺附身,是為生乩;因為熟乩喝酒誤事,靈力無法發揮。透過此事他也介紹了煮油過程,但在家戶請示因為不需要就沒有提。而兒子其實小時候也有在此地被三太子抓乩,小孩也有鋪陳説有天眼,因為兒子其實不想涉入太深,於是在他們家的角色其實會更像是輔佐轉譯的案頭。最後的劇情是進香團一行人到他們原本分靈的祖廟擲筊選宮主,池王爺本來是現任宮主(兒子的爸爸)準備開宮廟時,受別人出遠門之託保管,但池王爺說他要坐主位,所以原定的三太子也在協調後移到前殿。而其實對兒子來說,認他做契子的三太子更像是玩伴,算是有對應到擬人化、人與神的親屬關係連結。

進香之旅補足了書裡沒有提很多的這個祭祀活動,透過進香,神明增加靈力,藉由乩童(主動用神的名號與當地、外地人互動)神像(整本書具象化的精神象徵,也是恆定的信仰形象)的具象化,讓人有一個「物體」可以相信。信眾也透過頻繁的與其他信眾、宮廟主持互動維繫信仰與關係,是為主體性的關係轉向的驗證,而不是宗教更個人、自我化的顯現。所以可以扣回上面以及課堂我一直感到疑惑的,明明是說宗教更個人化,但又有在宮廟的走動上維持人際關係網絡,這個矛盾點。雖然故事開始在説前一代的爸爸賭博喝酒跑路、專吃免錢一毛不拔的個性,把原本的信眾與友好宮廟關係都斷光光,但此趟進香選任之旅正是修補親子感情、接受同志伴侶以及與神的連結維繫,算是皆大歡喜。

註:
1. 具象化:人透過物的創造將自我外顯、客體化。這個客體或具象的過程同時也被主體再吸納,成為主體或自我的一部分。

2. 內在策略是原本抽象存在的神靈如何透過神像,並在賦神禮中被活化,取得靈力。外在策略則是活化後的人像如何嵌入信徒的社會脈絡,成為社會能動者,並透過不斷與人互動逐漸累積力量。

3. 擬人化(personification)以漢人的人觀,特別是身體/靈魂,以及親屬關係為基礎。

4. 地方化(localization)是以傳統宇宙觀之中心-四方的概念為根據,在台近一步發展成「五營」,在空間上有明確物質呈現。

5. 人性模式:有一種權威/靈力來自與某地、與人群緊密連結所產生的力量。

6. 主體的轉向:宗教如何從客觀社會關係轉向主體本身,以情感與身體經驗出發。他也特別區分主體性與個人化的不同,以主體出發的靈性追求蘊含「關係中」的自我,而非「孤獨的」自我。其中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所建立的關係在當代社會中愈來愈重要。

補充資料:發現作者有寫後記

--

--